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骨伤》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498869
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入骨长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国骨伤》 2000年第3期
     周俊明 林庆光 赵新建

    摘 要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入骨长度对减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路环锯截骨、长窗减压,在牵引下植入自体长条形髂骨。结果:在前路环锯截骨植入自体髂骨手术中,截骨节段在2个或以上的病例,植入骨长度和骨槽长度之差作出调整后,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植入骨长度比骨槽长1~2mm的病例。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截骨数目为1个节段时,植入骨应比骨槽长2mm;截骨数目为2个节段时,植入骨应比骨槽长4mm;截骨数目为3个节段时,植入骨应比骨槽长5mm。

    关键词:颈椎 手术治疗 自体移植

    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月共对62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颈椎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施行颈椎前路融合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植入骨块长度和减压效果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本组68例中男24例,女44例;年龄18~76岁。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颈椎骨折合并不全瘫6例。病变部位:C4,5~C5,648例,C5,68例,C3,4~C4,5~C5,66例,C4,5~C5,6~C6,76例。根据40分评分标准[1],将神经功能作出评分:10分4例,13分2例,30分45例,33分17例。均采用环锯截骨、长窗减压,减压节段为1~3个椎间盘,截骨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入,术后用塑料泡沫颈托固定10周。

    2 治疗方法

    采用颈前外侧入路。根据术前临床检查、CT扫描、MRI成像确定病变节段,术中透视定位。用环锯法钻孔减压。两个节段以上截骨窗之间的骨组织用咬骨钳咬除,使截骨窗连通。大部分保留后纵韧带,个别术中检查特别增厚的后纵韧带用尖刀切除,使减压充分。窗底骨质用薄唇椎板枪状咬骨钳咬除。将骨窗上下两缘用刮匙、枪状咬骨钳挖出9×9mm2骨槽,骨槽底部距后纵韧带4~5mm,前距椎体前缘2~3mm。仔细测量骨槽长度,分别测量左、中、右三纵轴线,取平均值。取右纵髂骨块,修剪成宽、深均为9×9mm2,长度待定的骨块。若截骨平面为1个节段,条形植入骨块比骨槽长1~2mm;若截骨平面为2个节段,条形植入骨块比骨槽长3~4mm;若截骨平面为3个节段,条形植入骨块比骨槽长5mm。颈椎牵引下,将条形骨块一端插入骨窗上缘骨槽,另一端用锤骨器轻叩击使之与骨窗下缘骨槽吻合。撤去颈椎牵引,使颈椎和植入骨卡压咬合。
, http://www.100md.com
    3 治疗结果

    68例患者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6例颈椎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例部分改善,4例无效,余62例患者均有明显神经功能改善。脊髓压迫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为优;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大部分消失,治疗效果为良。本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优为49例,良为13例。颈椎骨折合并不全瘫,术后脊髓功能部分恢复者2例,无效4例。68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按40分评分标准:40分49例,34分13例,25分2例,10分4例。

    4 讨论

    4.1 手术构思及要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文献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颈椎病的分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临床症状较复杂,各种分型之间临床表现亦有交叉。本组62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中,CT和MRI检查均有明显脊髓神经根受压影像,具体表现为椎管狭窄和椎体后缘增生,但未排除椎动脉受压的可能。颈椎病手术治疗原则是彻底减压和重建稳定性。本组62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按此原则施行。
, http://www.100md.com
    4.2 植入骨长度和减压、重建稳定性的关系 术前通过CT扫描及MRI成像,明确病变节段,采用环锯法施行病变节段椎间隙矢状面作环形贯通截骨,用刮匙、枪状咬骨钳去除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组织,增生的骨赘组织。本组68例手术中,均未采用任何内固定。为防止条形植入骨向前滑脱压迫食道,向后滑脱压迫脊髓,骨槽必须挖成“〔 〕”形,骨槽内径必须和植入骨两端大小一致。骨槽底部距后纵韧带4~5mm,前距椎体前缘2~3mm,底部为直角,前缘为钝角,以利于植入骨嵌入。1995年施行的15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融合术中,其中C4,5、C5,6两节段截骨10例,C4,5、C5,6、C6,7三节段3例。C5,6一节段2例。作者按照植入骨长度比骨槽长1~2mm的标准确定植入骨长度[3],结果13例多节段患者仍有术后背部、颈项、肩部疼痛、局部皮肤麻木和束带感症状。1996年,作者仔细测量病变节段在C4,5、C5,6两节段12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第4颈椎上缘至第6颈椎下缘之间的长度(下称此长度为P值)。结果发现:同一条件下X线颈椎侧位片上,颈椎过伸和过屈状态下,P值最大相差7mm,平均为4mm。同时发现,在充气气囊颈椎牵引器牵引下,压力为0.03Mpa(约13Kg)时,P值比平静时大4mm。椎间隙增多,这一差别更显著。受其启发,我们决定根据手术节段数不同,植入骨长度和骨槽长度差亦作相应变化。当植入骨长度恰当时,由于植入骨的支撑作用,病变节段残余的椎间盘组织,后纵韧带在植入骨支撑的纵向作用力作用下向椎体内收,进一步达到减压目的,内收幅度比等长植骨显著增大。同时,由于颈部肌肉、韧带作用的回缩力,使植入骨和骨槽之间紧密贴合,起到较好内固定作用。我们全部取右侧髂骨作为植入骨,为皮质骨,较坚固,骨槽两端则为椎体内松质骨,较软。为减少植入骨对骨槽两端松质骨压强,全部植入骨做成“”形,以增大植入骨和骨槽接触面积,防止松质骨塌陷,影响骨槽两端松质骨血运[4]。术后随诊表明,改进植入骨长度后的47例两个或以上节段截骨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脊髓压迫症状全部缓解,背部、肩部、颈部疼痛,局部皮肤麻木和束带感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为优。所有改进植入骨长度的47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6例C5,6骨折合并不全瘫2例部分症状改善,4例无效,均获得骨性融合。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周俊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林庆光(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赵新建(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参考文献

    [1]孙小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12.

    [2]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101-2106.

    [3]赵炬才,张铁良.骨科手术图谱(脊柱分册).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8-62.

    [4]A.H.Crenshaw著.过邦辅,蔡体栋.编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1646-165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