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国医学 > 美中医学 > 200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0718939
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34kb)。

    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治疗

    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吴以岭*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中风、癥积、痹证等病证治疗,从而形成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但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经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清代医家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有感于此,笔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首先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因此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兹就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及治疗作一探讨,以期能更好把握其临床运用。

    一、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三维"是指空间、时间、功能概念,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正是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对络脉系统进行的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一)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1.络脉的网络层次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自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别络、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分支,孙络之间有缠绊,构成网状的循环通路。中医关于络脉逐层细分的网络分支,与现代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现代医学的血管和神经概念。

    2.络脉的空间位置

    由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的为阴络,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隶下之络"(《临证指南医案》),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为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可见,络脉及经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体表-浮络、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分布规律。

    由此可见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六淫外侵,先犯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迁延不愈,阻滞阴络。布散在某一脏腑区域的阴络病变,集中体现该脏腑功能失常:心络病变则为胸痹心痛,脑络病变则为中风,肝络病变常表现为癥瘕积聚。络脉的空间位置既反映了一般疾病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此即叶天士所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

    (二)络脉的运行时速与常度

    时速指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营卫气血循络脉流注运行,昼夜不息,如环无端。前人对此已进行了观察,如《针灸大成》指出:"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结合现代医学,神经传导、血液运行,都具有一定时速并可用仪器检测,可作为络病研究的重要参数。

    输布于立体网络系统中的络脉气血运行时速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特点,这为我们结合西医学认识络脉的生理功能,研究在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广泛存在的络病病机状态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络脉的生理功能

    从广义而言,络脉把由经脉纵向线性运行的气血通过络脉横向面性弥散到全身,发挥对生命机体的渗灌濡养作用。从狭义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的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理论体系。

    二、络病的病理变化

    络病指络脉功能失常导致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病理变化。

    (一)络气郁滞

    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六淫外侵,七情过极,或痰瘀阻滞,均可使络脉气机升降出入变化失常而致络气郁滞,络气郁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络气包括运行于经络之络中的气和脉络之络中与血伴行的气。经络之络气郁滞涵盖了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脉络之气机郁滞导致其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异常,和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类似。气络郁滞引起的脉络舒缩功能及血液运行障碍包括西医学广泛意义上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对血管系统失常及血液运行障碍的影响。

    (二)络脉瘀阻

    络脉瘀阻往往在络气郁滞(或虚滞)久病不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器质性病理损害的重要病理阶段。由于络气郁滞气化功能失常,或气虚运血无力导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阻滞络脉,所谓"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是络脉病变程度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络脉瘀阻阻滞经气运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或四肢经络之络经气运行受阻,则可见肢体酸麻痛胀甚则痿软无力;瘀阻脉络引起脉络-血管系统血运受阻,脏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若心络瘀阻则常见胸闷胸痛,脑络瘀阻则常见头晕头痛,肝络瘀阻则常见胁下积块等。

    (三)络脉绌急

    络脉绌急是指感受外邪、情志过极、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收引、挛缩、痉挛状态。络脉绌急可在络脉淤阻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单独为患,络脉绌急可进一步加重络脉瘀阻,络脉瘀阻则更易引起络脉绌急。气络病变所致绌急常表现为肌肉、肺之气道、胃肠发生的痉挛拘急状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3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