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草药》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65812
肉座菌科三种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分析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2000年第4期
     作者:李聪 汪汉卿 谢金伦 林南英 代万华 陈远腾

    单位:李聪 汪汉卿(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730000);谢金伦 林南英 代万华(云南大学发酵工作重点实验室);陈远腾(云南大学实验中心)

    关键词:竹红菌;竹黄菌;菌寄生菌

    中草药000405摘 要 报道了肉座菌科3 种药用真菌竹黄菌Shiraia bambusiicola,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w及菌寄生菌Hypomyces (Fr.) Tul. sp. 的化学成分分析的比较。

    竹红菌[1]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竹黄[2,3]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贵州等省。民间用于治疗胃病、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外阴白色病变[4]、软化疤痕疙瘩[5]。近年来受到广泛的研究与关注[6],其醌化合物不但有希望发展成为新型的抗肿瘤、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光疗药物[7,8],而且还是潜在的新型光电转换材料[9]。陈远腾等人先后从这2个天然真菌中分离到竹红菌甲素[10]、竹红菌乙素、甘露醇和脂肪酸。我们从云南西部山区筛选到一株丝状真菌,经人工培养可在实验室批量制备该真菌[11],菌种经鉴定为:子囊菌纲,肉座菌科,菌寄生菌属的真菌Hypomyces (Fr.) Tul. sp. (以下暂定为菌寄生菌)。对2 种野生真菌和人工实验室培养的真菌体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以利于人工培养真菌的开发利用。从人工培养真菌得到醌化合物国内外未见报道。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从云南丽江地区收集到竹红菌子座,经鉴定为Hypocrella bambusaw B. et Br. sacc. 从浙江天目山收集到的竹黄子座经鉴定为Shiraia bambusiicola P. Henn. 从云南西部山区筛选到的真菌实验室制备的菌寄生菌体经鉴定为Hypomyces (Fr) Ful. sp.,上述材料经生物学家杨发蓉先生和陈远腾先生鉴定。

    1.1 氨基酸分析:分别称取3 种真菌各10 mg,放置于试管中,把试管放置于样品水解瓶中,加入6 mol/L HCl 0.5 mL,加热水解24 h后充氮保存。用Waters pico-TagTM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分析柱pico-TagTM HAA. Column (15 cm×3.9 mm),衍生方式:PITC柱前衍生(异硫氰酸苯酯),柱温38 ℃,检测器UV,λ254 nm。采用双泵梯度洗脱。Waters 810色谱工作站,收集并处理数据,外标法定量(表1)。
, 百拇医药
    1.2 薄层色谱比较分析:分别取3 种真菌各2 g,用CHCl3提取,提取液分别放置于刻度试管中,在水浴锅上加热浓缩到0.3 mL,用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H板点样展开,点样量2 mL,展开剂氯仿-甲醇(70∶1)得到薄层展开(图1)。

    1.3 甘露醇的分离和定量:参照文献[3]把竹红菌、竹黄、人工培养菌寄生菌各取10 g,用95%乙醇为溶剂在索氏提取器上加热回流4 h。把所得提取液分别浓缩后静置折出结晶,倾去并过滤上清液,得粗品。粗品分别加蒸馏水溶解后,加活性炭加热搅拌脱色,过滤,在水浴锅上浓缩后分别加95%乙醇重结晶,得到甘露醇纯品。竹红菌、竹黄中甘露醇的结构鉴定见文献[12]

    1-菌寄生菌 2-竹红菌

    3-竹黄 4-竹红菌甲素标样
, 百拇医药
    图1 3 种真菌的TLC图谱

    1.4 脂肪酸的分析比较:我们从菌寄生菌中用丙酮提取、浓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到一个蓝色荧光斑点。用美国惠普HP 6890型GC-MS仪分析,柱子HP 5 MS 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3 min时升温到50 ℃,5 min时升温到150 ℃。8 min时升温到250 ℃,维持此温度分析25 min,进样量0.5 μL,分离鉴定蓝色荧光斑点组分。

    1.5 醌类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比较:文献[2~4]分离并鉴定了竹红菌、竹黄中的竹红菌甲素和竹红菌乙素。我们从菌寄生菌中分离到并鉴定了竹红菌甲素、痂囊腔菌素。取菌寄生菌属(人工培养)真菌464 g用丙酮提取,回收丙酮得16.0 g暗红色糊状物。用700 g青岛海洋化工厂层析硅胶装柱(湿法装柱),用氯仿-乙酸乙酯冲洗柱子,分别得到暗红色结晶和深红色结晶,经鉴定分别为竹红菌甲素和痂囊腔菌素A[12]。竹红菌甲素、乙素和痂囊腔菌素A的化学结构式见图2。
, 百拇医药
    图2 主要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2 结果

    根据文献,张曼华等人从竹红菌中经旋转薄层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了十六碳酸、十七碳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烯醛。王景祥等人[3]从竹黄中分离到硬脂酸(十八烷酸)。菌寄生菌中的主要脂肪酸经鉴定是十六碳酸、十六碳烷、十七碳醇-1、十七碳烷、十八碳二烯酸-9,11、十八碳二烯酸-9,12、十八烷烯-1。3 种真菌中氨基酸、甘露醇、醌化合物的含量分别见表1~3。

    表1 3 种真菌的氨基酸分析(mg/100 g) 缩写

    名称

    菌寄生菌
, http://www.100md.com
    竹红菌

    竹黄

    Asp

    天门冬氨酸

    28.13

    4.62

    Glu

    谷氨酸

    119.08

    3.88

    8.77

    Ser

    丝氨酸
, 百拇医药
    60.44

    7.01

    14.71

    Gly

    甘氨酸

    66.91

    15.83

    21.02

    Thr

    苏氨酸

    45.00

    8.18

    Ala
, http://www.100md.com
    丙氨酸

    51.11

    Pro

    脯氨酸

    16.09

    31.17

    Tyr

    酪氨酸

    144.63

    226.85

    295.28

    Val

    缬氨酸
, 百拇医药
    116.54

    Ile

    异亮氨酸

    53.92

    Met

    蛋氨酸

    13.93

    注:在氨基酸分析中仅取含量相对高的氨基酸,做定量分析,其它氨基酸含量相对少,未作定量。表2 3 种真菌的甘露醇含量 名称

    样品(g)

    甘露醇重(g)

    百分含量(%)

, http://www.100md.com     竹红菌

    10

    0.4

    4

    竹黄

    10

    0.15

    1.5

    菌寄生菌

    10

    0.5

    5

    表3 3 种真菌醌化合物含量 真菌名称
, 百拇医药
    化合物

    含量(%)

    竹红菌

    竹红菌甲素 竹红菌乙素

    3.9

    竹黄

    竹红菌甲素 竹红菌乙素

    0.4

    菌寄生菌

    竹红菌甲素 痂囊腔菌素

    0.2

    D-甘露醇的分析鉴定:人工发酵菌寄生菌经烘箱烘干50 g,按前述方法获得2.5 g,mp 166 ℃~167 ℃,元素分析PC-2400 有机元素分析仪测定C 39.73%,H 7.65%。IR、1H,13CNMR光谱与文献[12]的D-甘露醇一致。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前述图表和数据比较了3 株真菌的主要化学成分,3 株真菌同是肉座菌科不同属的真菌,主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随属种不同也有化学成分差别。主要成分为差别也验证了这3 种真菌的分类学意义。其特征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甘露醇和竹红菌甲素。特别是竹红菌甲素在真菌中仅见于这3 种真菌,前2 株菌(竹红菌、竹黄)已经有多位学者的研究证明,在真菌中也仅见于国内的报道。利用固体发酵法培养真菌从而得到光敏色素醌类化合物,可以工厂化生产醌化合物,为醌化合物在医药开发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云南省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万象义,等.科学通报,1980,(24):1148

    2,陈远腾,等.云南大学学报,1981,(2):104
, 百拇医药
    3,王景祥,等.中草药,1990,21(7):292

    4,于兰馥,等.中华妇产科杂志,1984,19(1):29

    5,梁睿媛,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15(2):87

    6,蒋丽金.科学通报,1990,35(21):1608

    7,Diwu Z.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1995,61(6):592

    8,Hudson J D, et al.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1997,65(2):352

    9,张红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30(3):272

    10,Chen Weishin,et al. 科学通报,1981:1040

    11,李 聪.第四届中日国际真菌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167

    12,李 聪,等.热带作物学报(增刊):1998,19:44

    (1999-04-13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