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574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壮火 少火

    “壮火、少火”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文中明确指出了火与气的关系,但对火和气的具体概念、内容未加阐述。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不同的理解,存有争议。笔者结合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理论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加以阐释。

    要理解火与气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火的含义。什么是火?篆文的火字象火焰上炎之形象。炎、热与向上是火的特性。《说文解字》以为火者火尾也,火尾意指物质燃烧所产生的光与热。古人对火的认识是源于自然界之火。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李时珍云:“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如季节之夏、方位之南、颜色之赤、气候之热、内脏之心等均属于火。可见火有自然之火、人体生理病理之火,人体之火又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分、少壮之分。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概括的一个方面。

    壮火、少火同是火,在阴阳属性中火属阳,经云:“水为阴,火为阳”,张介宾说“火,天地之阳气也”,所以火即阳气也。阴阳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笔者认为“壮火、少火”是阳气消长的不同阶段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