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70594
浅谈急性黄疸肝炎的辨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8期
     关键词 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治法 经验方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称之为“湿热黄疸”。历来均以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汤为主方施治。笔者近十余年来,通过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脏的生理、病理的探索,在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下,摸索出两大环节进行治疗,得获疗效好,疗程短,花费廉。今献曝于下。

    1 利胆泄下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所以《灵枢•本输篇》称之为“中精之府”。其精汁来源于肝,疏泄下行,参与消化作用。此中精汁,即为胆汁,与现代医学对肝胆及胆汁分泌的认识是一致的。胆汁下行到肠腔参与消化,其间必须是胃肠蠕动,致总胆管下端的奥狄氏括约肌开放为条件。临床上可见,黄疸型肝炎大都出现身黄如橘皮,目睛黄,或伴寒热、恶心,重则烦闷、便秘、呕吐。中医学认为是湿热壅堵于肝胆,致胆汁横溢,泛于皮肤各处所致。为此,在治疗中如果仅仅清湿热而不疏利肝胆,则湿热之去路不畅。故强调利胆,使胆汁排泄,将肝炎病毒及肝炎发作过程中所分泌的毒素大量排泄,以减轻人体伤害,这是符合中医的治疗原则的。

    既然湿热壅堵是肝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利胆是清除湿热的重要方面。例如常用的茵陈蒿汤中用栀子、大黄通泻三焦实火,特别是大黄通腑泄热,能缩短肝炎病程。只有通过泻下,肠胃功能才能适度活跃,奥狄氏括约肌随之开放,胆汁得以排泄。临床上可见,随着泻下,烦闷、恶心等体征会大大减轻或消失。我的经验是,不泻不好,早泻早好。大便次数控制在壮实者每日3到4次,一般体质则是2到3次为好。

    2 活血排毒

    黄疸型肝炎,由于湿热蕴结致肝失疏泄,胆气不通,胆汁横溢而成。肝失疏泄,势必产生血瘀。故而在临床上常见右胁胀痛,肋缘可摸及肿胀之肝脏,且有属血分病变之触痛。故在治疗中用活血之法。通过活血化瘀之剂可加强血液在肝脏中的运行,一可增加新鲜血液****以利抗病及修复,又可将病毒等带出肝脏,排出体外。增加活血药的运用,不仅加强疗效,缩短病程,而且可减轻肝炎的后遗症。

    3 经验方药

    笔者运用以上两大治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百余例,均获满意疗效,一般都在半个月内痊愈(以化验单正常为准)。所用的经验方是:茵陈、垂盆草、岩柏、白花蛇舌草、大青叶、金钱草、广郁金各20g,黑山栀、大黄、五味子(打碎)、炒当归、炒川芎、地鳖虫各10g,炒丹参60~100g。该方仍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加入大剂量垂盆草等清利湿热解毒之品,并配伍大剂量金钱草、广郁金以利胆,重用丹参去瘀生新,以加强活血排毒之效。如果小便稀少,可酌情加入泽泻、车前草、茯苓等利水之品。临床中,加入大黄并不一定会出现腹泻。笔者有时还加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以加强疗效,获取更为满意的效果。

    收稿日期 2007-12-25, 百拇医药(沈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