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3864
400例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凝指标的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789KB,2页)。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凝指标,探讨与中医临床证型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400例急性脑梗死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内闭型和痰湿蒙塞证候患者血常规,凝血三项指标进行测定,并与60例正常患者对照。结果:脑梗死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及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组、阴虚风动型组、痰热内闭组和痰湿蒙塞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型与血凝指标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以认为,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血凝指标;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66-2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肿瘤的第三位死亡原因[1,2],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中风病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手段,探讨中风病辨证分型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成为中风病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的切入点之一。为探索不同中风病分型与血凝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9年收治的400例不同中医证型的脑梗死相关内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CT或MRI确诊。中医辨证参照全国大学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3]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内闭型和痰湿蒙塞型。急性脑梗死组400例,男219例,女181例;年龄29岁-97岁,平均67±12岁。对照组为非脑梗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0岁-87岁;平均65±13岁。

    1.2方法全部病例住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查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比较,并对各组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当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PLT、APTT、Fi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存在的高凝状态是其发病的可能因素之一。

    2.2临床证候间比较临床证候与血小板及凝血关系见表2。

    3讨论

    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高致残率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称之为“中风”,认为其发病机理是脏腑阴阳失调,风、火、痰、瘀血入中机体而致经络阻塞。现代医学认为,血液高粘、高凝状态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导致血液高粘、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小板,血小板数量增加能产生更多的促凝因子,促进血液凝固。本实验结果也表明脑梗塞组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血小板增加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应作预防,而且应该早期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血液凝固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脑梗塞病人P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性(P>0.05),而APT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这说明脑梗塞病人的血栓形成主要与内源性凝血因子有关。Fib升高被认为是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Fib不仅是参加止血与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同时还是急性时相蛋白质。当血管壁受到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如:机械性损伤、CO、尼古丁、药物、细菌、病毒、内毒素和免疫复合物等损伤时,Fib含量明显升高。当血管壁损伤或动脉粥样硬化时,Fib可在其表面上沉积,这不仅为凝血过程提供了较高水平的酶促反应底物,同时使血液粘滞性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流动性降低与血管因子一起促进血栓的形成。本实验结果也表明脑梗塞组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Fib增加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因此,降纤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高粘、高凝的血液状态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而近年来研究证实了这正是中医的血瘀机制。气虚、阴虚是瘀血发生的基础,痰、热、寒、风、积滞是瘀血发生的原因。观察结果显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及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高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型组、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组、阴虚风动型组、痰热内闭组和痰湿蒙塞组,但(P>0.05)。这可能是老年人由于脏气虚衰,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血痹阻,血液更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了脑血管病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