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89108
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刘建萍 武云飞 王金霞 张丽娜 陈岩
第1页

    参见附件(1145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成分输血的意义,指导临床树立科学、合理的输血观念。方法:对我院近4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四年用血总量呈递增趋势,而成分输血的比例快速增加,输全血的比例呈显著递减。结论: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的需要而补充血液中相应的成分,提高用血效率,减少浪费及输血不良反应,是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方式。

    【关键词】成分输血;临床分析

    血液是临床医生用于救治疾病、抢救患者生命必不可少的医疗必需品。9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以输全血为主,成分输血率只有19.1%,用血过程中存在巨大浪费,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80年代成分输血占全部用血量的90%~100%。成分输血使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输全血副作用大、浪费多等缺点,提高了输血水平,是现代输血学的一个新突破。我们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所有用血包括全血、红细胞制品、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和粒细胞均由当地中心血站提供,均经检验室检验合格,质量符合卫生部血液成分质量标准。

    1.2方法统计2007年~2011年全部用血量及成分输血率。总结全血和血液成分在各临床专科的应用情况。选择成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机采白细胞、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FFP)作统计分析。全血200ml为1U,冷沉淀由400ml新鲜全血制备成1U,机采血小板和机采白细胞每袋处理3000~4000ml全血制备而成,按15U/袋手工血小板或白细胞计算。其余血液成分由200ml全血制备而成1U。成分输血率计算法按规定公式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单位数÷(全血单位数+成分血单位数)×100%。

    2结果

    近四年用血总量呈递增趋势,而成分输血的量及利用率快速增加,输全血的量及利用率呈显著递减,见表1.

    表1 2007年-2011年临床用血统计

    3讨论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输血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以供临床输用[1]。血液是宝贵的医疗资源,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就出现了血荒,而当遇上地震时,临床用血变得更为稀缺,所以临床医生在医疗行为中要严格掌握输血原则,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由于失血、血细胞破坏增加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由于输血有不可预测的并发症,所以对可输可不输的疾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适合输成分血的病人,决不给全血。临床80%的输血病人是需要某种血液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现代成分输血被广泛应用,有的地方达到100%的利用率,临床成分输血的目的有以下几点[2]:⑴补充血容量。⑵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⑶提高携氧能力。⑷纠正免疫机能不全,提高机体抵抗力。临床上成分输血有很多优点[3]:⑴纯度高,疗效好,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病人。⑵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4],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⑶副作用少,输入相对安全 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⑷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 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可保存10年。⑸一血多用,节约用血 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⑹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天。⑺降低费用 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我国成分输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成分输血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人口大国、用血大国,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成分输血,通过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防止血液资源严重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学技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

    [2]郭兆诚,临床成分输血进展[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45KB,1页)